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战“疫” > 共战“疫”情,161在行动(十七)

共战“疫”情,161在行动(十七)

发布时间: 2020/6/22 15:42:00 访问次数: 507
 

 
 
  我校作为北京金鹏科技团分团成员,一直非常注重学生科技素养及能力的提高。在寒假和因疫情延期开学这段时间,同学们聆听专家讲座,接受教师指导,自主开展研究与实践活动······特殊时期的“停课不停研”,让同学们收获满满。在刚刚结束的第40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,我们的同学也是载誉而归。
 
 
  寒假期间,在科技教师毕可雷的带领下,我校高一年级的6名同学来到中国工程院,参加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启动会。该会旨在为新一届入选科研实践活动的同学提供与导师、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,聆听导师的指导,领略大师的风采。
 
  启动会首先观看了中国工程院宣传片,了解了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过程。随后,我国著名水工结构专家,工程院院士陈厚群老先生为同学们做了报告。不论是大国工程建设,还是院士报告内容,都让同学们振奋不已,深切体会到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前列,这凝结着中国科学家们的汗水和智慧。
 
 
  陈院士同青年学生分享了他从业60余年的感悟:爱国是动力,敬业是前提,学习是基础,思考是关键,实践是根本。同学们被老一辈科学家的治学态度,科研精神深深感染,立志在自己的科研实践过程中,不忘初心,不负韶华,勇攀科学高峰。
 
 
  启动会后,科技办王玲主任、毕可雷老师组建“科技人才微信群”,在那里和我校19名进入重点高校实验室的优秀科技特长生一起探讨学习内容,分享资源信息,跟进科研进程,调研学科选题,指导科研实践。
         
         
  同学们积极主动地与老师进行网络沟通,查找和阅读文献,自学相关专业知识书籍,动手进行模型组装等。虽没有专业实验室,但未曾降低科研要求,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各项学习探究及实践,正可谓网络不掉线,居家不放松,充实有乐趣,收获也颇丰。
  
  选题是科研的第一步,可是要想提出一个有研究意义和价值的问题,不是件容易的事。看看同学们与导师、同伴们的思想碰撞吧。
  文献是科研的引路人,它让我们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高起点出发。来看看同学们研读文献时认真的样子吧,将平日学习的势头完美迁移。凡事就怕“认真”二字,即便是英文文献也能攻克下来。
  实践是科研的必经路,俗话说实践出真知。实践过程既是知识的运用过程,也是创新创造的过程。同学们个个都是动手达人,养花弄草难不倒,机械工程也在行!
  同学们能做到“停课不停研”,这离不开老师们的指导,专家们的讲座,以及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提供的各类网络学习资源。正因为此,同学们的科研之路才会走的这么踏实。
 
 
  2020年5月4日—5日,第40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评审以线上形式举行。我校学生经过选手线上展示,专家问辩,最终获中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一等奖1项,二等奖4项,三等奖2项, 天文新星专项奖1项。
  
      
  我校学生克服重重困难,居家完成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网上申报,展板设计及制作,答辩视频录制及剪辑,并最终顺利完成了网上专家问辩,取得以上成绩实属不易。
 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,科技教师的悉心辅导。一年中最重要的科技赛事画上了句号,有遗憾,但更多的是反思。
  特殊时期,特殊准备,特殊经历,期待我们161人,在科学路上继续蜕变。
 
(撰稿 毕可雷 王玲)
 
 

 
 
推荐】【字体: 】【打印】【关闭
 

本站总访问量: 131861 人次 | 最高峰 889 人在线 | 当前有 67 人在线 | 信息中心 | 管理登录

版权所有:北京一六一中学 | 本站支持IPv6访问 | 技术支持:智慧创星
京ICP备13046670号-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397号